山东水设
山东水设

修齐治平 止于至善

作者:技质办信息中心武 建        发布时间:2014年07月25日

    今年的动员大会上,院党委书记刘绍清同志鼓励大家阅读四书之首——《大学》。《大学》一书,篇幅较少,但内涵丰富,被称为“大人之学”,台湾学者南怀瑾先生在其著作《原本大学微言》中提到“凡有志于学,内养的功夫和外用的知识,皆能达到某一个水准,称之做‘大人’”,可见,“大人之学”所涉范围还是很广的,我院所有职工都在此范围。
    《大学》一书,开篇点题,告诉我们“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这句话被称为“三纲领”,足可作为当代高校的校训予以勉戒。《大学》中讲人生有“八条目”,又称“儒生八要”,即“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是儒家思想的精华,称为“内圣外王”。这里谈谈我阅读此书后的感触。
    一、修身。“格物、致知、诚意、正心”四者是向内的修养,为的是修身,也就是“明明德”的过程。“齐家、治国、平天下”三者是向外的生发,是修身的扩展,也就是由“明明德”扩展为“亲民”的过程;故修身的环节,正处于向内修养到向外生发的过渡点上,只有完成了修身,才能“齐家、治国、平天下”。概括言之,“修身”即是之前“格物、致知、诚意、正心”的“终点”,又是之后“齐家、治国、平天下”的“起点”。
修身是一切的基础,也是儒家最大的精华所在,作为社会的一分子,每个人的发展都离不开社会的发展,每个人把自己做好了,整个社会才会好。可见,修身是自我教育、自我提升的过程,我们在学校里接受教育,在工作岗位中也需要在不耽误工作、照顾好家庭的前提下自我深造,这虽然知易行难,但却是很有益的。读书、学习、写文章是自我教育、自我提升的方法,但是还有一种自我教育、自我提升的方法,是当我们所处的环境对自己非常不利,通俗的讲,当自己倒霉透顶时,如何做到苦衷作乐、自我平复,进而自我提升呢?
    宋代大文豪苏轼就是很好的例子,苏轼喜欢吃肉,在被贬谪到惠州时,集市上每日只杀一只羊且只能先供官仕,无奈,他只好买剔过肉后、羊身上最没有肉的羊脊骨,辅以自创的“螯蟹之法”吃羊肉,即像吃螃蟹的方法一样吃羊肉——用牙签剔羊骨缝中之肉。吃到最后,“众狗待哺者不悦耳”。被贬的心情自然好不到哪里去,但就是在这种环境下,苏轼依然能写出《惠州一绝》的佳作,并在《定风波》里写到:“试问岭南应不好?却道,此心安处是吾乡。”苏轼在逆境中的乐观精神着实值得后人学习。
    每个人都希望自己的境界提升,在学习、事业、生活上有所收获、有所提高,但往往因为不知道如何提升致使自己滞留逆境,就像事业跌至谷底、生活迷失方向,该如何自拔?这需要我们有自我创造、拯救、教育、恢复的强大能力,修养好自己的情怀,继而做好自己的事情,将自己提升到一个让自己满意的境界。
    二、齐家。“治国必先齐其家”,古人的家不同于当代意义上的家,古人的家是“家族”之意,“家族”之庞大是我们不可想象的,往大处说,可能有百人之多,所以能够“使家齐”真的不是一件简单事。中国是最讲究家庭的,说到现在的“家”,可以从广义上去理解,每个人的家庭、单位、国家,都可称之为家。刘书记在《用情工作法》中提到“家是我们每个人幸福温馨的港湾,是我们事业成功的坚强后盾”,这是对家的最好诠释,古人也有“家和万事兴”的说法,说到“家和”,怎样才能“家和”?“家和”就是家庭中的每个成员做到宽容、理解、推己及人,要能站在对方角度上看问题,从而使得家庭和睦。《大学》推崇“家国一理”,即治家与治国的原则是相通的,齐家是治国的基础,“一家仁,一国兴仁;一家让,一国兴让”,“家齐而后国治”。      
    虽然中国人在讲“修身”、“齐家”有很多优良传统,但也存在不少陋习,例如,有些人在外与人友善,但在家中对自己家人却总是很苛刻;对有距离的人能够做到站在对方角度看问题,而对身边的亲人却很难站在对方角度看问题,如果我们丧失对亲人的宽容与理解,就丧失了齐家之道,我们精神信仰的归宿就不复存在了。例如,在家庭生活中,我们与家人,尤其是爱人间经常存在口舌之争,对这个问题,不妨静下心来想一想,每天清早起来上班,一天下来回到家已近傍晚,家人在一起的时间非常短暂和有限,如果把短暂而有限的时间用在口舌之争上,那我们经常说没有时间照顾家庭的说法还有何意义;带着“一腔怨气”入睡,次日心情烦闷,哪有精力做好工作;更重要的,给自己家人带来的创伤,使得口舌之争“胜之不武”。不妨把这些宝贵时间用在对自己家人的关怀、体谅,毕竟“你的军功章,有他(她)的一半”。
    三、治国。古时的“国家”与现在的“国家”在本意上有所不同,古时的“国家”是指诸侯国——由当时的执政者将土地分封给其家族、功臣等予以治理,形成诸侯国,相当于现在的县市。
    《大学》讲到治国的原则是“有德此有人,有人此有土,有土此有财,有财此有用。德者,本也;财者,末也”。即治国者要慎德,做到本末有序,才可治国有方。
    说到“治国”,对于我们每个人来讲,可以换做另外一个说法,就是做事业的方法,通俗地讲就是怎样做好工作。这是一个很大的话题,刘绍清书记“用力、用心、用情”工作法很好的帮助我们诠释了如何做好工作这一难题。国家与中国老百姓的关系太大了,老百姓常讲“大河涨水小河满,大河无水小河干”,对于我们院,则是“大锅有饭小碗满、大锅无菜小碗干”,所以每个人都有很强的家国情怀,每个设计院人都有很强的家院意识。作为设计院中的一员,大家都有较高的文化素质,虽然专业不同,但专业素养和文化素质在当代中青年的成长环境中也是处于上游的,加上我院近60年的文化底蕴,为大家的成长推波助澜,因此,只要我们做到认真学习、刻苦钻研、积极进取,继而使自己心智成熟、胸怀宽广、视野开阔、思路清晰,提升自己的认知能力,在工作中就不会墨守成规、因循守旧,就更能够接受新鲜事物,从而做好本职工作。
    四、平天下。“平天下”是《大学》之道的“终极目标”,实现“平天下”需要以孔子“仁”为思想,以“家治”为前提,以“德治”为指导,做到三个方面:第一,要以身作则,遵循“絜矩之道”。一切有条不紊,就是创建和谐社会的前提;第二,要以德为政,深得民心。所谓“得民心者得天下”,就是这个道理;第三,要能选贤举能,知人善任。用贤人而弃小人,且能将贤人用在正处,才能成就事业;第四,要正确认识到生财之道和用财之理。摈弃“以利为利”,做到“以义为利”。
    现代人应该以广义的眼光看待“平天下”,“平天下”是每个人的远大理想,虽然每个人不一定都有“平天下”的光荣使命,但每个人都可以在自己的岗位上发光发亮。作为设计院的年青一代,我们要以成为本专业、本学科带头人的光荣理想为使命,去突破、创新,甚至不仅在院内,还要在国内、行业内成为权威人士、学术专家,实现现代人的“平天下”的理想。
    每个人心中都怀有修齐治平这样简单而永恒的理想,但每个人并不一定都去做修齐治平的事;纵观我们的生活和人生,都离不开修齐治平的道理。人生的追求不是成功,而是成长,同时,成长有为也就铸造了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