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水设
山东水设

丰碑不朽 伟业永存

作者:离休干部 韩绪增        发布时间:2016年12月30日

    在我从事水利工作的一生中,接触过多位老一辈的水利专家,他们大多具备精湛技术和爱国敬业精神,张瑨先生是突出的一位。作为知识分子,他能运用科学技术,解决现实水利工程中的重大问题,他以国家人民利益为重,不计个人得失,对其所做工作、事业,敢于负责、敢于承担,实事求是,不跟“风”,不媚俗,为国家做出了巨大贡献,对我们这一代人影响很深。很长时间我就想写一点记载他事迹的小文,加深铭记他的做事和作人。
    我和张瑨先生虽然都是在济南解放以后一同在山东省水利总队参加革命工作,但那时他已经是蜚声省内外的水利专家,而我只是刚从中专毕业的一个学生,只是在一个大的单位共同工作。我知道他的事迹,都是从与其有工作接触的同学、同事谈论中得知的。每次谈起了他,大家都是表达了赞赏、敬佩,我也受到了感染、震撼和教育。
    他的贡献和业绩要先从建国前解放区一个大的水利工程——山东导沭经沙入海工程谈起。发源于我省沂蒙山区的两条大河——沂河、沭河南流直下,流入江苏的苏北平原,因此鲁、苏两省的水利水患也息息相关;历史上苏北水患连连,鲁、苏之间的水利矛盾也不断出现,1946年夏,洪水泛滥,河堤多处决口,淹没了苏北、鲁南的十多个县的农田1500万亩,500余万人民受灾,治理沂、沭河成了当时解放区民主政府和广大人民的要求。时任山东省水利总队队长职务的江国栋同志,因国民党发动内战,从苏北撤退到山东,他考察了沂蒙山区,以其多年在苏皖水利的工作经验,认识了水灾的成因是:湖涸、山光、尾闾不畅,提出了在山东临沭县跨过马陵山余脉,开挖引河,使沭河洪水经大沙河直接东流入海,即“山东导沭经沙入海工程”。这个规划设想得到了当时鲁中南区党委书记高克亭和苏皖边区政府副主席方毅的赞同和支持,决定一面向中央汇报,一面积极筹划勘测。但水利总队的技术人员太少,此时解放济南战役即将开始,上级便派水利总队副总队长张次宾带领聂竹畅等同志随军进入济南,炮火刚停,即与时任旧政府水利局技术主任的张瑨先生取得了联系,当他得知解放区民主政府的导沭工程计划时,张瑨完全赞同,并且说他也有此想法,要解决鲁苏水利问题舍此无他良策。他根据自身的经历总结说:这个规划旧政府是不可能办到的,他愿意参加此项工作。1948年冬,张瑨先生与在济南新参加工作的60多名技术人员赴临沂地区沭河、大沙河一带进行了查勘测量,当测量人员到达临沂时,国民党刚刚从临沂逃走,一些反动标语尚未清除,在淮海战役的炮火声中,经过新老同志的共同努力,在1949年的春节前胜利完成了测量任务。在张瑨先生主持下,在其助手张兰阁、郑洪文等人的协助下,以其娴熟的技术,丰富的经验,在资料不足的情况下,短促的时间内(约40余天)编写出了《导沭经沙入海工程设计》,使得这项伟大的工程在1949年4月能够顺利开工。
    就在第一期工程全面开工以后,在引河的大官庄至陈家塘路长8公里的开挖中,发现1.5米至2.0米以下全是岩石,勘测时该地是一平缓的土岭,岭上全是农田,当时未作地质勘探,故按开挖土方计算,而今开挖土方变成了开挖石方,工程经费与需要劳力变化太大。当时解放战争尚在进行,大量增加投入工程的人力、财力有严重困难,工程能否继续进行成了全体工作人员和党、政府领导关注的焦点,传言总队长江国栋在夜里做梦都喊“石头”。据此新的情况,张瑨先生着手修正设计,提高了拦河坝前设计的洪水位,坝的上游沭河两岸增加筑堤工程,在新挖的引河段调大了洪水比降,加快了洪水流速,缩小了流水断面,消减了工程量,在不降低工程功能情况下,减少到当时人力、财力可以承受的数量,使工程得以顺利施工。
    自导沭工程开工以后,五十岁的张瑨先生就住在工地,从农村集市上买来了当地农民做的山鞋,他乐呵呵地对青年们说:这种鞋走到农田里无论什么庄稼茬子(收割庄稼后留下的根)都扎不透。他就是这样的铺下身子,全身心地投入到工程施工中去。
    沭河拦河坝是导沭工程的关键工程之一,该坝长1800米,底宽280米,坝高9米,坝顶宽8米。在建国前的解放区,没有施工机械,全靠人拉肩扛的施工方式,任务确实是艰巨的,而质量要求也必须是严格的,施工程序的先后步骤又必须是科学的。据当年修筑拦河大坝负责技术指导,现年94岁高龄的和锡森高工回忆:导委会领导与张瑨先生开工前与各县带民工队的负责人见面讲解,要求筑坝人员要发挥沂蒙老区革命精神,发挥广大民工的智慧;制定了“上三打二”(上0.3米的潮湿黄土夯实为0.2米的黄土)打三遍套夯,队界打过界夯,后又推广了费县民工模范殷子兴的“活把夯、过顶夯”以保证大坝的整体质量;对拦河大坝底沙层渗水的处理,张瑨先生根据现实情况也有创新,事先隔岸取土,放于大坝基槽边沿,待基槽抽水控制至设计深度时,及时用土填平踏实,即开始分层上土夯实,存土用完时,所剩黄土留在沙面上的一层,可以起到防渗的作用,由于抬高洪水位,新挖引河底高于老沭河的河底一米多的高度,洪水至此转弯流速变缓,洪水中的淤泥至此必然沉淀河底,也起到防渗作用,当张瑨先生讲至此处,大家开玩笑说:“我们没有条件做行水实验,张主任在他脑子里已经做了多次实验了。”
张瑨先生呕心沥血、夜以继日的巧妙修改设计和施工方案,得到了广大技术人员和党政领导的赞赏,当选了劳动模范的称号,1951年国庆节与其他劳模一起应邀去北京参加了国庆观礼。
    张瑨先生积极参加革命,呕心沥血地投入导沭工程是有其思想来源和历史来源的;他1921年毕业于南京河海工程专门学校以后,在1936年任山东小清河工程局主任工程师期间,满怀水利报国之心,根据先贤的治河思想,对小清河渠化治理,做了精心的总体规划设计,在他亲自领导施工完成了边庄、五柳两座船闸以后,其他下游七座船闸的经费却因当时的国民党中央政府怕地方军阀把经费用作扩建地方武装加以扣留,使工程中断,整体工程不能配套,已建船闸不能发挥作用,成了小清河上的装饰品。他还看到在鲁西发生了水灾后,地方军阀派军队武装扒开了江苏大堤,宣泄鲁西的洪水,在封建割据的旧中国,绝对达不到统一规划治水,所以在济南解放参加革命工作以后,听了导沭工程的规划思想后,认识到:只有在共产党领导下的民主政府,才能打破封建统治,实现统一治水,为全民谋福。这是他常谈起的思想。
    张瑨先生是一位爱国清廉的水利专家,他生活简朴,勤于钻研业务技术,不张扬,不虚夸,求真务实。抗日战争期间,在四川长期在其领导下做财务工作的杨荫棠同志,在解放后也参加了革命工作,曾对笔者说:张瑨先生在四川任绵阳龙西渠工程处处长时,洁身自好,但要与地方上搞好关系,一些杂费没法开支,被逼无奈,不得不刻了两颗人名假章——田孔伯(填空白)、卜绍确(补少缺)冒领二人工资,完全交财务上掌握,作为应酬地方开支之用,除此别无弊端。杨荫棠还说:张瑨善于用脑,有一次在农村集市上,见到一位白铁匠,在一整张铁皮上,下一把铁壶的原料,边角废料又大又多,他量取了相关尺寸,回到工程处,用报纸当作铁皮用几何画法把铁壶的零部件画出,结果一张铁皮多出了一把壶,把图纸交给了白铁匠师傅,受到了感谢。
    他投身革命后,在工程设计上尽量少占用农民土地,精打细算尽量使农民省工省时,在传统的工程设计中多有所创新;如在新沭河(原大沙河)下游段,筑堤工程设计中,利用该工程当年不拦洪和堤身较低(约7米左右)的有利条件,省去“夯实”这道工序,改为分层上土,人工踏实,堤顶上作蓄水小堰,利用汛期降雨而促使填土自然沉实,保证了工程安全,节约了劳力和投资。
    张瑨先生的难能可贵之处,还在遇到重大问题在国家人民的重大利益面前,他能不避风险,牺牲个人利益,敢于担当责任,这永远是我们工程技术人员的榜样,以下几件事情可以略做说明。
    (一)上世纪五十年代初,南京、上海解放后,导沭工程正在施工,华东水利部的领导非常重视导沭工程,特组织了原国民党水利部的部分水利专家前往导沭工地参观咨询,其中有一位是曾受到蒋介石青睐的专家,因负责某项工程,蒋曾奖励他一件狐皮大衣,人们戏称为“御赐黄马褂”的钦定专家,他在会议上提出说:沭河的拦河大坝采用土坝,值得商榷,并讲了沭河的水文,又讲了大坝的重要,也讲了下游的安全,结论是改用钢筋混凝土结构的坝体最安全。张瑨先生以其设计负责人的身份回应说:建国伊始钢材短缺,如改坝型,工程将很难进行,从计算中得出土坝也可保证安全,可以拿我人头来作保证。就是这样他不畏“权威”,坚持自己的设计理念,他有过硬的计算数据,有多年的实践经验,肯定土坝的经济与安全可行的优势,并敢于承担重大责任,使党政领导壮了胆,使技术人员放了心,因而工程得以顺利进行。历史过了半个世纪大坝仍屹立在河上,迫使洪水东流入海,没出现任何安全问题。这段故事是我的同学程曾矩给我讲的,——他当时在工程处工作,是为会议服务的青年技术干部。他在讲述此事时曾戏说:“这是张主任舌战群儒”。事情已经过了半个多世纪,沭河拦河土坝依然屹立在河上发挥它应有的作用,张瑨先生的意见是正确的。
    (二)水利厅已故总工张兰阁曾著文记载张瑨先生一件事:1956年汛期,省防汛指挥部办公室薛翰亭同志于晚10时左右,召集张瑨、郑洪文和张兰阁,出示临沂防指来电,大意是:莒县水文站报告,沭河莒县水文站出现7000立方米/秒的洪水,经临沂防指研究,拟扒开大官庄沭河拦河坝,以减少损失,征求我们意见。张瑨同志详细审阅了雨量电报说:“从雨量看,莒县以下的浔河、大官庄临沂诸站,基本无雨,证明此次降雨,集中在了莒县以上,且降雨强度大,但雨量并不是很大,出现的洪水,必然峰高量小。下游无雨,洪水经过下游河槽的调蓄即到榆河、浔河、汤河等洼地滞蓄削峰,到大官庄时不会超过设计流量,从技术层面分析完全可以保证大官庄枢纽的安全。”经他一说,坚定了省防指的信心,保障了导沭工程的安全。次日,接大官庄报告,洪峰流量4200立方米/秒。略小于设计流量,与他估算的相符。特大洪水的水文数据已经出现,地方防汛指挥部提出“破坝保安全”的意见,在这严重决策的关头,他独具慧眼,凭借多年的经验积累,识别出“峰高量小”的特点,正确判断出洪峰不会持久的规律,更不顾个人得失,冒着天大的风险,做出正确决策,保护了大坝与人民的安全,在国家利益和个人利益发生矛盾时,他能牺牲个人,维护国家利益,堪为广大技术人员的楷模。
    (三)1958年4月开工建设的褚家王屋水库是我省大中型水库之一,系省水利设计院设计。当时是反右后期,左的思潮正兴起,有的人提出要打破条条框框,为工程进度,不要按设计文件施工;设计代表与施工指挥部的代表,不得不回水利厅汇报情况,请示办法。张次宾、张瑨、孙贻让三位厅领导听了汇报,做出了“坚决按照设计文件施工”的决定,“清基”一定要按地质勘测资料,清到坚硬的岩石上。同时张瑨还当众把一个地质锤交给了设计院代表赵文举同志,并下了命令授权基槽开挖清好基后,由赵用锤敲石当当响才允许浇灌混凝土。施工指挥部和设计代表,克服了种种困难完成了施工。同年8月份,“大跃进”之风吹遍了全国,水利厅召开了水利系统中型技术经验交流会,也就是拔白旗插红旗的大会,“跟风”的某厅领导已确定褚家王屋水库是少、慢、差、费的白旗典型,应当拔掉,并树了长清县东风水库(坝址在炒米店西)为当年设计当年施工汛前完成的红旗水库。褚家王屋水库施工设计代表赵文举及主持此项工程并为此项工程下过指示的张瑨等人都成了白旗人物、批判对象,设立了大字报专栏批判。事实证明:被定为红旗的长清东风水库,由于施工质量不佳,1959年蓄不住水,1960年不得不扒掉,劳民伤财,而褚家王屋水库已蓄水两年不漏水,在全国“大跃进”左的大气候中,谁能清醒的说句实话,谁就会引火烧身,他顶住了“风”,为了人民的利益,为了工程的百年大计,他利用了手中的权力,把地质锤交给了工作人员并下了“清基清到岩石,敲敲噹噹的响,才能浇注混凝土”的死命令,保证了水库高质量的建成,以后他虽受了大字报及大会批判,受了打击,但水库的质量没有受到损害,几十年来的巨大效益,已经做了说明,这就是他一生事业的成就之一,亮点之一,也显示了他的做人做事的风格。
    张瑨先生于1963年4月在出差工作返济时突发心脏病,虽经党政领导多方关怀,经医治无效逝世,水利厅的广大技术人员、工人、职工,无不震惊,纷纷表示哀悼,认为他是我省水利界的奠基人之一,他的去世是国家和人民的一大损失。
    张瑨先生逝世已经五十三年了,他亲手参与建设的水利工程,从防洪、灌溉、航运、水库、河流堤坝,在后人的辛勤劳动下,每每有了完善的发展和创新,山东大地的自然面貌正在改变,他的助手、同事也都已谢世,当年与其工作过的青年学生也都成了耄耋老翁。缅怀老一辈专家的艰苦奋斗,务实求真,勤于钻研业务,爱国、爱党、为国家人民利益,不避风险,勇于担当,永远是我们学习的榜样,他的事迹是我们中华民族的宝贵财富。谨略记我所知道他的事迹的一鳞半爪,以志纪念。
 
附张瑨简介:
    张瑨同志,1951年被选为山东省劳动模范,1953年3月9日,任山东省水利厅副厅长,1956年起被推选为山东省第一、二届人民代表大会代表,山东省第一、二届人民委员会委员,山东省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常委。1956年9月26日经省人民委员会第20次会议通过,任命兼任山东省水利勘测设计院院长。1959年11月任山东省水利学会筹委会主任委员,第一、二届理事会理事长。1960年被选为全国第二届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委员。1963年4月17日,因公出差返回济南时,突患心肌梗塞,经抢救无效逝世,终年64岁。
——摘选自《山东省水利勘测设计院大事记》(1956~1990)